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为保证更佳的浏览体验,请点击更新高版本浏览器

以后再说X
NEWS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业视点

新闻中心

家庭暴力与刑事犯罪的界限区分

作者:犀首师事务所 发布时间:2024-10-10 15:10:46点击:401

家庭暴力在当今社会中并不罕见,它不仅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也对家庭关系和社会秩序产生负面影响

家庭暴力与刑事犯罪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区分家庭暴力与刑事犯罪的界限保护个人权益,对于当事人来说是至关重要一方面,不所有的家庭暴力行为都刑事犯罪,以免过度打击家庭关系;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家庭暴力中可能存在的严重违法犯罪行为,要切实保护受害者的权益。

本文通过对家庭暴力的概念、特点以及常见形式的阐述,深入分析了家庭暴力与刑事犯罪的界限区分标准,包括行为的性质、危害程度、主观故意等方面,为正确区分家庭暴力和刑事犯罪提供法律参考,旨在保障受害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图片


一、家庭暴力的概述


(一)概念


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

(二)特点


主体特定性:施暴者与受害者通常为具有亲属关系的家庭成员,如夫妻、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等。

隐蔽性:家庭暴力多发生在家庭内部,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外界不易察觉。

反复性:施暴行为往往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可能多次重复发生,给受害者带来长期的痛苦。

复杂性:不仅涉及身体伤害,还可能包括精神虐待、情感控制等多种形式,且其背后的原因往往较为复杂,可能涉及家庭矛盾、经济问题、心理问题等。

(三)常见形式


身体暴力:如殴打、踢踹、捆绑、使用凶器伤害等直接对身体造成伤害的行为。

精神暴力:包括长期的辱骂、贬低、威胁、恐吓、控制经济等,对受害者的心理和精神造成伤害,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和心理健康。

性暴力:指在家庭关系中违背对方意愿实施的性侵犯行为。

经济控制:通过控制家庭经济资源,限制受害者的经济自由,使其在经济上处于从属和依赖地位,从而对其进行控制和压迫。

二、家庭暴力与刑事犯罪的界限区分标准


(一)行为的性质


家庭暴力行为通常具有一定的家庭纠纷背景,虽然其行为具有违法性,但在初期可能更多地表现为家庭内部矛盾的激化。例如,夫妻之间因琐事发生争吵,一方情绪激动下推搡了另一方,这种行为如果偶尔发生且未造成严重后果,可能更倾向于被认定为家庭暴力行为。

刑事犯罪行为则具有明确的犯罪故意和社会危害性。以故意伤害罪为例,如果施暴者故意使用暴力手段对家庭成员造成严重的身体伤害,如打断骨头、造成重伤等,其行为的性质就更符合刑事犯罪的特征,因为这种行为不仅仅是家庭内部的冲突,已经严重侵犯了他人的身体健康权,对社会的公共秩序和安全也造成了威胁。

(二)危害程度


家庭暴力的危害程度相对较轻时,可能表现为轻微的身体擦伤、软组织挫伤或者短暂的精神紧张、焦虑等。例如,偶尔的一次打骂行为,没有造成明显的身体损伤或精神障碍,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家庭调解、社区干预等方式进行处理,一般不认定为刑事犯罪。

当家庭暴力行为的危害程度达到一定标准时,就可能构成刑事犯罪。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如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达到轻伤及以上程度的,构成故意伤害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构成侮辱罪、诽谤罪;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构成非法拘禁罪等。例如,施暴者长期对受害者进行殴打,导致受害者身体多处骨折,经鉴定为轻伤以上,此时该行为就不再仅仅是家庭暴力,而是构成了刑事犯罪中的故意伤害罪。

(三)主观故意



在家庭暴力中,施暴者的主观故意可能较为复杂,有时可能是出于一时的情绪冲动、家庭矛盾激化等原因而实施暴力行为,并非一开始就具有明确的犯罪意图。例如,夫妻争吵过程中,一方因愤怒而动手打人,其可能没有预谋要对对方造成严重伤害,这种主观故意相对较弱。

刑事犯罪中的主观故意则较为明确和强烈。例如,施暴者为了达到某种非法目的,如获取财产、报复等,有计划、有预谋地对家庭成员实施暴力行为,并希望或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比如,为了获取保险赔偿金而故意杀害配偶,这种行为具有明显的故意杀人犯罪故意,属于刑事犯罪范畴。


三、相关法律依据及案例分析


(一)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明确规定了家庭暴力的定义、预防、处置、人身安全保护令等内容,为处理家庭暴力问题提供了专门的法律依据。该法强调对家庭暴力行为的预防和制止,保护家庭成员的合法权益。例如,根据该法规定,家庭暴力受害人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应当及时出警,制止家庭暴力,按照有关规定调查取证,协助受害人就医、鉴定伤情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对涉及家庭暴力可能构成的刑事犯罪有明确规定。如故意伤害罪(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杀人罪(第二百三十二条)、强奸罪(第二百三十六条)、侮辱罪(第二百四十六条)、诽谤罪(第二百四十六条)、非法拘禁罪(第二百三十八条)等。这些罪名的构成要件和量刑标准为认定家庭暴力中的刑事犯罪行为提供了法律标准。例如,刑法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二)案例分析


案例一:王某与李某系夫妻关系,婚后王某因工作压力大,经常对李某发脾气,偶尔会有推搡、拍打等行为,但未造成明显伤痕。李某不堪忍受,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

分析:在这个案例中,王某的行为属于家庭暴力范畴。虽然其行为尚未造成严重的身体伤害,但已经对李某的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构成了威胁。根据《反家庭暴力法》,李某有权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法院经审查后可以作出相应裁定,禁止王某对李某实施家庭暴力行为,包括禁止殴打、威胁、骚扰等。这种处理方式旨在预防家庭暴力行为的进一步升级,保护李某的合法权益,同时也通过法律手段对王某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警示,促使其改正错误行为,维护家庭关系的稳定。

案例二:张某长期对妻子赵某进行殴打,导致赵某身体多处受伤,经鉴定为轻伤二级。赵某向公安机关报案,张某被依法逮捕。

分析:张某的行为已构成刑事犯罪中的故意伤害罪。他长期对赵某实施暴力行为,且造成了轻伤以上的伤害结果,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根据《刑法》规定,张某应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公安机关依法对其逮捕是正确的执法行为,体现了法律对家庭暴力中严重违法犯罪行为的严厉打击。在这个案例中,家庭暴力行为已经超出了一般家庭纠纷的范畴,严重侵犯了赵某的身体健康权,必须通过刑事司法程序来追究张某的责任,以维护法律的尊严和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四、结论


家庭暴力与刑事犯罪之间的界限区分需要综合考虑行为的性质、危害程度和主观故意等多方面因素,并依据相关法律规定进行准确判断。通过以上对家庭暴力与刑事犯罪界限区分的阐述,希望能够为当事人提供有益的参考,切实保护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家庭暴力的危害性,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和法治建设。


图片

作者介绍

周帅

陕西犀首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

女,硕士研究生,中共党员, 90后新锐律师,犀首律师事务所首届“青星计划”入围律师。

周帅律师专注且擅长于商事争议解决,在买卖合同纠纷、建设施工合同纠纷、民间借贷纠纷领域等均有优秀的可追溯业绩,先后办理过二百余件各类商事争议案件,帮助当事人挽回或减少损失数亿元,获得当事人的一致好评。周帅律师拥有扎实的法律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法律实践经验,为人正直,敢于负责,能熟练运用法律、智慧、勇气和技巧,帮助各类企事业单位、个人解决法律问题。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

029-84528525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五

公司电话

029-84528525

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码关注我们

线